20241018
<鄧予立看世界>美哉!泰姬陵 (下)
聽過故事後,我們跨進正大門,一座潔白純淨、如夢似幻的龐然建築物躍然眼前,聳立在藍天白雲間,熠熠發光。它就是聞名於世,被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形容為「掛在永恆面頰上的一顆淚珠」(A tear on the face of eternity)的泰姬陵陵墓主體了。
陵墓主體是座八角形的建築,牆身以磚塊砌築,外面用純白的大理石當表牆,讓人對整個陵墓產生錯覺,認為它是純大理石的建築,若不是導遊的解說,很難分辨出它的內裡乾坤。門窗上是劃一的六角菱形的鏤空格子,白色的大理石鑲嵌上碧玉、綠松石、青金石、藍寶石、瑪瑙、玉髓等,還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翡翠、水晶、珊瑚等,成為一組組精美的漩渦花紋和手寫體的古蘭經文,精湛的手藝真讓人嘆為觀止。
陵墓上方有個巨大的洋蔥形圓穹頂,從底部至圓穹的尖頂約有六十七米高,另有四座圓頂涼亭圍繞著圓穹。陵墓的四面中央各有一個巨大的伊萬式拱門(Iwan),大拱門的兩側則各有上下兩層的小伊萬拱門。伊萬是一種三面封閉,正面開放,上方為穹頂的拱門,像是壁龕,是種伊斯蘭建築的特色。
圓穹的下方就是中央墓室,進入墓室內必須要事先套上保護的鞋套,墓室中央放置一大一小兩座石棺,較小的是王妃,而一旁較高大的屬於沙賈汗。其實這兩座都是空棺,分別為蒙坦姬‧瑪哈紀念碑(Cenotaph of Mumtaz Mahal)和沙賈汗紀念碑(Cenotaph of Shah Jahan),真正的墓棺放置在二十二級階梯下面的地下室,是不對外開放的。
陵墓主體建於近七米高的四方形大理石基座上,面積一百平方米的大理石基座四個角落各豎立一支高約四十二米的圓柱型白色高塔(Minarets),高塔略向外傾斜十二度,據說是避免在地震時衛塔朝陵墓主體倒塌,同時遠觀泰姬陵時,視覺上會有垂直的感覺。
我站在高高的基座平台上俯瞰四周,平台後方緊鄰亞穆納河,而一座典型莫臥兒風格(波斯式)的花園就在正前方,四平八正的花園被十字形的水道分割成四個幾何圖案的花圃,正中央是一座大理石水池,水池和連接正門與陵墓間的筆直水道都設有噴泉,聽說只有在較大節日時,噴泉才會啟動,卻也因此讓白色泰姬陵完整地倒映在水池面上,更增添靜謐而神祕的美麗色彩。水道兩側與花園種植了象徵生命的果樹與象徵死亡的柏樹,翠綠成蔭,是旅客抵不住陽光避熱的好地方。
陵墓主體的東西兩側各有座一模一樣的建築,左邊那座恰恰朝著聖城麥加的方向,是真正供教徒祈拜和集會的清真寺,另一邊的相同建築,只不過是一種平衡的設計,並未有清真寺的功能。
導遊順著筆直的水道,把我帶到大理石水池旁,指著面對泰姬陵的一條長石凳表示,一九九二年英國戴安娜王妃到訪時,就坐在石凳上留下倩影。細想古今兩位王妃皆是紅顏薄命,真教人不勝唏噓。
二○一六年五月,我重遊舊地。這趟幸運地下塌在泰姬陵園區內的酒店,房間正對著泰姬陵,讓我能像沙賈汗般遠觀這座純白的奇跡,也使我多次近距離欣賞到日出、日落的美景,總算圓了心願。
從導遊的口中我這才知道原來沙賈汗當年建造陵墓時,並沒有強徵工匠和勞役人民,而是到處招聘勞工自願來為工程服務。由於整個建造過程持續二十二年,兩萬多工匠攜家帶眷就地築起民房群聚而居,附近的村落就順勢而生。直到現在,泰姬陵周邊的村落,據說居民大部分是當年工匠們的後裔呢!
關於泰姬陵,我曾聽過一個駭人的傳聞,泰姬陵完工後,沙賈汗下令把所有參與建造的工匠斬手和剜眼,以防日後他們再為他人建造一座同泰姬陵般完美無瑕的建築。導遊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此乃以訛傳訛,絕無歷史根據。
我留意到泰姬陵內的園亭、梯級等都與數字「二十二」劃上等號,未知是否跟建造泰姬陵花了二十二年有關,我多番向導遊詢問,卻始終沒有頭緒,只好留待下次到訪時,再來找尋答案了!
門框上用黑白兩色雕刻出古蘭經文,以及在白色大理石上鑲嵌花草和幾何圖案
上一篇文章
延伸閱讀
金犬賀歲 亨通發達
BY Andrew lou FROM 亨達集團
集團再次榮獲中小企卓越營商夥伴獎項
BY 集團品牌及推廣 FROM 亨達集團
誠邀出席「聖潔的西藏」鄧予立先生個人攝影展(悉尼站)
BY 集團品牌及推廣 FROM 亨達集團
5th Floor, 34-36 Gray’s Inn Road, London WC1X 8HR
(44) 20 4586 8213